文:Pei-Wu Tsai
讓我下定決心,從赴日以來第二份工作轉職的最後一根稻草,是公司上層在缺乏與部門人員的相互了解協商下,恣意調動部門的所在地──從東京市硬是搬到了筑波市,並且在公告的一個月之後就生效。
前文請見此:《日語從零開始的工程師,在百年歷史的日商集團上班:我的海外職涯與轉折》
其實在中美貿易戰的狀況下,整體汽車業在此之前便已經走進了寒冬──全球最大的北美與中國市場都非常的不樂觀。這也是公司上層不斷做出刪減成本措施、並大刀闊斧地改變組織的關鍵原因。或許從上層的管理角度來說,這對公司的發展來說是必要的舉措,但對我們職員個人而言,卻已經是足以衝擊生活與工作熱情的大事。
在日本第二次轉職前的準備與分析
但在這個汽車產業景氣不好的時機點轉職,更必須要有相當的心理準備。所以我又花了近一個月時間,好好分析自己目前有的能力,並據此訂定了幾個找尋工作的目標:
1. 還是以尋找汽車業工作為主,但是產品要有未來發展性
2. 環繞著汽車業尋找,但產品線有更多(跨)業界的可能性,以防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3. 如果還是待在汽車業、希望可以不再從事開發設計,而挑戰其他職務
4. 如果該公司改變了業界,則繼續擔任開發設計的職務
5. 日商或外商不拘,重點是部門風氣及每天朝夕相處的同事
上面的第 4 、5 點,原則還是呼應了我上一次轉職時的分析:「換職務」與「換產業」的選項中,只變動一種的話,相對風險會少一些。
而在列下了各種條件後,我選擇了約莫 7 家人資仲介:每一家人資仲介公司都有其特點,有些介紹日資、有些以外資為主,有些可能是日資卻相當國際化,當然也有外資但在日本卻相當本土化的──在透過一次又一次的電話訪談,以及人資仲介所推薦的職缺中,我約莫投遞了多達 30 家,並在約莫 5 個月中得到了 7 個面試機會,以及 20 個書面就落選的結果。
2019 年底「全軍覆沒」,檢討後重新調整策略
我開始轉職活動,約莫在去年(2019 年)的 10 月:理由是外商的習慣多在年底前把今年可以拿來聘人的預算,儘速運用快點補足人,所以面試的節奏會相當快。有時候會因為資方的急迫,錄取標準會稍微降低;當然也可能遇到寧缺勿濫的公司,儘管隔年的新年度預算未必壓力,也寧願等到最適合的人選才願意送出錄取通知。然而整體來說,通常在年底前,資方釋出找尋人才的資訊仍相對較多。
然而,直到 2019 年底為止,也就是外商預算重審的新年度開始之前,我投遞了約莫 14 個集中於汽車產業相關的職位,最後得到 3 個面試,2 個被拒絕, 1 個則是被中途人事凍結而無法進行下去──簡單來說,這階段的轉職努力可以說是「全軍覆沒」。
至於書面投遞就被拒絕的,有一半也是因為「人事凍結」、另一半則是資歷不符。由於面試中途職缺被凍結的消息不斷傳入耳中,特別在汽車業界,向人資仲介取得的資訊,都是(職缺)短期再開的可能性不高,可能要觀望「至少 2 至 3 個月」的回覆。
圖/Shutterstock
因此,到了 2020 年初,我改變策略,多增加了兩項目標:
1. 還是以汽車業工作為主,但是產品要有未來發展性
2. 環繞著汽車業去尋找,但是產品線有更多業界的可能性,以防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3. 利用以前累積的設計基礎技術,尋找其他業界機會:例如電腦軟體輔助分析顧問、軟體銷售顧問、需要機械工程背景的機器人業、需要機械工程背景的新創公司。
4. 如果還是待在汽車業、希望可以不再做開發設計而挑戰其他職務
5. 如果(公司)改變了業界,繼續擔任開發設計的職務
6. 日商或外商不拘,重點是部門風氣以及每天與你工作的同事
7. 由於自己被書面被拒絕的比例相當高,因此要再拉高(履歷)投遞的量,以至少獲得面試為目標──透過面試,才有機會獲得更多回饋,以及增加對公司的了解。
透過這樣的策略改變,我縮小密集聯絡的人資仲介數量,將精神集中於更為適合自己的仲介公司。我挑選了節奏快速、回覆也快速的仲介,每次面試完後他們都會有相當快速的回覆,即便被拒絕了也會有意見回饋。
為何要選「節奏快速、回饋直接」的仲介?因為多數日商常常給予「客氣的拒絕」、卻沒有給出任何理由;相反的以介紹外商為主的仲介公司,多會給予明確的拒絕理由以及回饋──收集這些誠實的回饋,可以幫助自己修正自己的策略,讓下一次的面試更為成功。
面對「全面檢視」保持自信,不要輕易妥協改變初衷
不論是找尋工作或轉職,我認為最為重要的,是要先有「找工作是雙向的」這個清楚認知:資方在不是大舉招人、尤其景氣不好的狀況下,通常都會從方方面面地仔細評斷你,因此即便被拒絕,也只是「因為這個位置彼此不完全契合」,不代表自己能力不好。
所以在找工作時,必須保持自信與正向的心態,並且在每次的拒絕中吸取回饋、修正策略──畢竟在眾多投遞的職缺中,你也只需要「一份」真正適合你的工作就好了。
從 2020 年 2 月開始,我密集面試了 4 家走到第 2 階段面試的公司。當時隨著病毒疫情的蔓延,面試節奏也被拖得很長,很多公司改採電話或視訊面試,甚至因疫情嚴重而影響未來預估營收,進而停止招聘的消息也開始時有聽聞。
但非常幸運的,一直沒有放棄的我,在 2 月底仍獲得了心目中第一志願的公司,一家德商汽車供應商的錄取通知。
其實我對在此情況下仍被錄取,至今仍有點感到意外:他們偏好的職缺人選是電機背景,我個人只有機械背景,甚至沒有做過他們團隊產品的經驗,也就是說比起其他公司的招聘條件,這家公司開的招聘條件,我的「技能符合程度」其實只有勉強過半;但是在面試過程中,我感受到這個團隊比起找尋百分之百符合的「硬實力」人選,他們更希望的是能融入團隊、有能力學習不只單一領域的技能、並且重視溝通協調的人選──而這也是我所期許加入的團隊。很幸運地,在這漫長的多次面試過程中,雙方均能夠妥善地表達、交流出這樣的共識。
在疫情的亂世中,我很幸運的有了一個新的開始,也希望能夠在新的工作裡繼續學習和貢獻,積聚自己的專業能力。
而在第二次的轉職過程中,撇除書面審查就直接被拒絕的公司,接下來我會分享 7 間我獲得面試機會的結果與個人心得,希望能給讀者朋友一些參考:
不景氣中的面試實戰經驗
如同前述,我的轉職行動分成兩階段,分別於 2019 年底前與 2020 新年:
在 2019 年,我獲得了兩間公司 3 個職位的面試。一家是美商玻璃產業,另一家則是美商音響業,兩家的特色是均為美資外商、但主要客戶都是日本汽車業,因此公司的人事規章及主管氣氛,都有相當的「日商感」。
第一家公司有兩個職缺,一是汽車玻璃的技術工程師,找人原因是想要擴增團隊,結果被拒絕了,一個原因是我沒有做過面板產業經驗,另一個則是覺得我的日文面對相當本土的日商是很有挑戰性的;另一個職缺是電子產品用玻璃,找人原因是有人辭職要遞補,在經歷第一關面試後,過了一個新年,後面的面試則因公司凍結職缺後直接被腰斬。
第二家公司的職缺,則是因為時間與地點無法配合,所以用了視訊語音面試。公司找人原因是同樣是補前人職缺,由於該品牌我相當熟悉也是愛好者,對公司背景準備得相當充分,但第一次面試後也遭到拒絕:我應徵的是汽車音響品質工程師,但面試官認為從我的言談到經歷,未來仍應比較適合做設計開發,故以意向不符遭到拒絕。
圖/Shutterstock
綜觀前兩家公司的 3 個面試,雖然都是「汽車業相關」,但產品的銷售對象不只汽車業,而且其產品開發都是我沒有實際經驗的。因此我在獲得面試機會時就已經知道,需要靠著自己的個人特質以及積極動機去爭取。第一家的面試後,我感受到他們找人時沒有打算折衷「硬條件」,主要也都以日文面試,並常常問到與專業無關、而比較類似個人特質與想法的問題。
另外這兩間企業的共同特色,是其日籍主管均免不了要問我的長期未來計畫──部分原因可能是我對未來長久規畫的回答不盡理想(不符他們期待),所以給了我拒絕卡。
2020 年初的面試經驗
年後修改策略後,我得到了 5 個面試機會:一家法商皮革業、一家歐商連接器、一家日商新創機器人公司、一家美商新創的製造業產品分析軟體服務業,以及最後被錄取的這家德商汽車供應商。
法商皮革產業徵人原因是因為有人辭職需要找人補位。當時面試官只有一位,約莫 30 分鐘上下面試完成,主要針對履歷上的技能能力做詢問,以及介紹該公司產品。但是整個過程讓我覺得過於草率,最後則因對方決定凍結職位、所以沒有得到應有的回饋。
歐商連接器公司是要擴增團隊,因此需要尋找汽車業的專案經理。但同樣的,雖是「歐商」、但一進到公司就十足感受到「日商」的氛圍,包括整點打鐘文化以及早操音樂等。面試時面對 3 位日本面試官,在大約一個小時的面談中,也是圍繞著我的過去經驗以及汽車業經歷,在確認完語言以及技術能力後,不免又被問到「未來的規劃」。我的答案可能沒有打中日本主管內心想要的回答,最後來自仲介的回饋也是「因為沒有長期規劃的想法」而被拒絕。
日商新創機器人公司的面試機會,是因為有認識的友人協助內推,在面試的過程中我了解到該公司在新興領域做的投資以及產品設計。面試過程大部分是技術性主管針對技術問題做問答,一旁的人事並沒有詢問太多,但在一次面試後,只得到「不符合他們需求」的回覆就被拒絕了。我自己的回想,或許是因某些問題在回答環節上沒有打中面試官的共鳴點,也有可能我的日文表達仍不夠漂亮──與日商面試時常常都在「沒有任何回饋的狀況」下收到感謝函,這是目前為止我認為面試日商最不適應的部分。
美商新創的製造業產品分析軟體服務業,是一家在日本只有 3 個人的新設立日本法人公司。該職缺主要會擔任美國開發、日本客戶、印度技術團隊之間的橋樑。主要涉及技能是我研究所時所學的專業。第一次的面試確認了我的技術能力後,第二次面試主要就是做更深入的面談,確認雙方的想法、工作方式以及未來的願景是否有誤差。這也就是日本人所謂的「相性がいい」:我們是否為頻率相當的工作夥伴。我可以理解他們的謹慎,但是同一批人用兩個不同目的分別做面試,在時間效率的使用讓我很有疑問。直到他告知我會有與美國本社的第三次線上面試後,由於已經拿到心目中第一志願的錄取書,我就中止了接下來的面試。
最後錄取我的德商汽車供應商,其實在面試的時候就發現我的機械背景出身與該公司要的電子電機的職務完全相差甚遠,唯一符合的就是「汽車業界」與「熟識汽車業界使用的分析工具」。也因此我在這兩點上均努力發揮,希望讓面試官留下深刻印象。
第一次面試,是一位外派德國技術工程師與人事,面試內容是自我介紹以及我在汽車業界的經驗,以及這個職位的工作內容與負責產品;一周後就得到與該團隊主管做第二次線上語音面試的機會,很快受到該主管的認可。從人資仲介的回饋中,公司覺得我有不錯的人格特質以及汽車業經驗,雖然剛好遇到病毒肆虐的時刻,許多公司面臨營收不佳導致招聘停止的傳聞一直不斷傳出,我還是很幸運的轉職成功。
日本轉職感想:「外商」或「日商」不重要,重要的是團隊的文化
圖/Shutterstock
整理至此,我在年後廣泛投了數個不同類型公司以及產業,有傳統日商日本團隊、新創日本團隊、外資日本團隊以及外資外國團隊⋯⋯等。
也因為這樣的經驗,我很難說出「外資」就如何入何、或者「日商」就如何如何,或者「誰好誰壞」的話──畢竟公司是一個龐大組織,最重要的還是與你日日一起工作的團隊成員與主管,你可能會在「日商」找到與你非常契合的團隊、也可能在「外資」遇到格格不入的團隊,端看這個團隊需不需要你這樣特質的人。
當然因為我過去相對複雜的產業背景,就技術背景而論,在喜歡「純血」的大手傳統日商中可能確實比較難以脫穎而出;而新創或者外資對於不同背景的人接納度相對較高。但是這也主要取決於該團隊的主管喜歡用什麼樣的人,以及該公司組織的風格等──它們才是影響人事決策的關鍵原因。有些團隊重視專業能力與經驗,有一些願意折衷專業能力選擇人格特質或者工作風格符合團隊的人──所以不論日資外資,重點還是找到那個適合你的缺。
另外,除了需要慎選專業的人資仲介,自己有充足的準備,並增進表達能力、在短時間的面試中達到互相了解外,最重要的要有與時間對抗的心理素質。其實在市場上徵才情報滿天飛,但是自己也只需要一個機會就夠了,在等到那個機會來臨前,需要有很充足的耐心與等待。
如何找到適合自己文化的公司?
想要縮短找到下一份工作的時間,就必須在投遞履歷前做好充分的分析:扣除遇到產業景氣不佳以及病毒肆虐的干擾使得企業停止招聘外,好好地過濾徵才條件,可以提高書面通過率、進而得到面試的機會。至於一個公司的文化,如果不進去體驗其實很難百分之百確定,但是透過人事的態度、面試官的問題方向,常常可以略知一二。
另外,怎麼把書面資料寫得符合公司方的需求,也就是要「有亮點」,也是一門不可忽視的學問:通常透過人資仲介會有第一次的履歷過濾以及協助修整履歷的服務,但當履歷到了部門主管手上,如何在眾多應徵者中、僵硬的文書資料中脫穎而出,拿到面試的門票?這是每個人首先必定要下的工夫──這時候誠實且精準地展現出自己的專業能力與人格特質,應是最好的方法。(否則即使成功入職之後,也未必能勝任愉快)
面試機會還是很重要:因為如此才能更進一步去了解公司文化、團隊的氣氛以及未來一起工作的成員,是否與自己有相同的想法和工作風格。畢竟未來能不能好好工作,並長時間保持熱情才是求職或轉職的重點。
在產業不景氣中,如何保持動力(Motivation)?
1. 密切與各人資仲介抱持聯繫,收集最新的市場資訊
2. 最好有同業朋友,更能快速獲得資訊
3. 明確設定好自己的條件與目標,並且耐心的等待機會出現
4. 徵才市場看似很多職缺與機會,要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只要一個就好
5. 必須細心過濾職缺,並針對徵才條件去客製化書面資料,以取得面試為目標
6. 保持信心:景氣不好必須解讀為「成功率相對低、但不是零」
7. 每次得到面試後,能問到通過或被拒絕的理由,互有往來的面試是最好的型態
8. 要有等待的耐心,每周兩次到三次檢視自己的履歷以及面試成果做方向修正
9. 被拒絕未必是自己能力不足,而是綜合條件不符合這個職缺;必須迅速恢復信心,雖然檢討是必要的,但是不要花太多時間陷入失敗的氣氛中
備註:本文原刊載於換日線合作夥伴 WORKLIFE IN JAPAN,授權換日線重新編輯後刊登,原標題為:〈在汽車產業的寒冬和新型肺炎疫情的雙面夾擊下成功轉職〉。
執行編輯:吳玲臻
核稿編輯:張翔一
July 23, 2020 at 10:31AM
https://ift.tt/3ht2W4g
在日本面對產業寒冬與疫情夾殺,我的外商成功轉職經驗|Worklife in Japan|換日線 - 換日線 Crossing
https://ift.tt/2ASXM1X
Bagikan Berita Ini
0 Response to "在日本面對產業寒冬與疫情夾殺,我的外商成功轉職經驗|Worklife in Japan|換日線 - 換日線 Crossing"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