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生中學到最重要的東西,是一種基於原則的生活方式,原則幫助我找出什麼是真相,並據以行動。」
達利歐將多年來積累的原則模型,套用在人生與職涯中實踐,進而建立橋水,成為全球避險基金大王。達利歐的管理哲學《原則》出版後,不僅曾獲三百萬次下載,更是華爾街人必讀的新聖經。藉由分享,他希望讀者能創造最適原則組合,並加以實踐。以下摘錄書中十大原則精華。
1.痛苦+反省=進步
痛苦避免不了,特別是如果你滿懷雄心壯志,追求理想。能夠感受到這種痛苦,而且處理正確的話,那你很幸運,因為這是一個信號,暗示你需要找到解決方案,這樣你才能進步。如果每次面對心理的痛苦,能夠痛定思痛而不是逃避,結果就是快速學習/進化。
遇到痛苦時,動物的本能就是「戰鬥或逃跑」。你反而要冷靜下來並加以反省。你所感受到的痛苦是起因於事情有衝突,也許你是遭逢了悲慘的現實而不能接受;也許你是被迫承認缺點,而挑戰到你對自己的看法。假如你能清楚思考背後的因素,對於了解事實和要怎樣因應,你就會學得更多。自我反省是一種特質,區分人會奮起或一蹶不振。
2.截長補短
是你應該培養的重要技能,因為它會幫你建立防護欄,防止你做不該做的事
如果發現自己不擅長做某些事,不應該覺得不安,反倒應該高興,因為你知道了這件事,並妥善處理,達成願望的機率將會增加。如果因為自己無法做好每件事而感到失望,就太天真了。沒有人無所不能。
你的弱項要找在這方面有專長的人來幫你,因為人很難客觀的看待自己,所以需要仰賴他人的意見和完整的證據。無論你的天性如何,世界上有很多條路適合你走,所以不要只專注一條。一旦某條路不通,你要做的就是找到另一條符合你天性的康莊大道。
3.只要你能做好這五步驟,幾乎一定會成功
首先必須制定明確目標;在朝向目標前進時,找出妨礙你實現的問題,準確的診斷、查明問題根源,並設計解決問題的計畫,徹底執行。
你需要做好全部五個步驟,才能成功,而且必須一次一個步驟,按順序進行。步驟模糊不清容易導致結果不盡理想,因為這會妨礙你發現真正的問題。認真執行每個步驟,會提供你繼續下個步驟所需要的訊息,幫助你把下個步驟做好。操作這個過程,必須頭腦清晰,保持理性,從更高的層次、無情誠實的看待自己。
4.承認
善用「一無所知」的能力,要比你無所不知來得更為重要
大多數人做出糟糕的決定,是因為他們堅信自己是正確的,所以根本看不到更好的選擇。提出正確的問題,請教其他聰明睿智的人,極度開放的人知道這與無所不知一樣重要。
考慮別人的觀點,先採納吸收,絕不會減少你的獨立思考與自己做決定的自由,只會擴大你的視野。請記住,你是在尋找最好的答案,不只是你自己想出來的最好答案。
5.不要為自己或別人的錯誤懊惱,要珍愛它
一般人都會為自己的錯誤而懊惱,因為目光短淺,只看到糟糕的結果,而看不出犯錯是求進步的必要環節。我曾聘請的一位滑雪教練,也指導過史上最偉大的籃球員麥可.喬丹(Michael Jordan),他告訴我,喬丹沉醉於自己的錯誤,把每個錯都視為改善的機會。他了解錯誤就像在玩小拼圖遊戲,你完成一個,就會功力大增。你從錯誤中學習的教訓,將來都會避免你犯下成千上萬個類似的錯誤。
6.要認清
衝突對於良好人際關係是不可或缺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原則和價值觀,所以在成員該怎麼彼此搭配上,所有的關係必然都會經過一番協商或辯論。假如你們的原則一致,並能透過公開討論來消弭差異,你們就會更密切,否則就會分道揚鑣。公開討論差異可確保消除誤解。假如沒有持續這麼做,觀點的歧異就會拉大,直到無可避免大幅衝突。
7.認清你最重要的決策,就是選好工作的責任方
假如把目標交到能好好執行的責任方手上,並講清楚他們要自己負責達成這些目標和完成任務,他們應該就會做出卓越的結果。
你自己也是一樣。假如身為設計師/經理人的你不相信做為工作者的你扛得起既定的任務,還讓自己接下任務,卻沒有去找可信度高的人來督導,你一定是瘋了。要知道,世界上有很多無能者在嘗試自己不擅長的事,所以你很可能是其中一員。現實就是如此,要接受它、應對它,以求取好的結果。
8.以運動教練的方式對待你的團隊:沒有人能靠一己之力取勝
團隊合作應該要像是職業運動的隊伍,由技能不同的人來打不同的位置。每個位置的選手都表現卓越,就能確保成功,成員不合格或許就需要淘汰。當團隊以這種高標準和共同價值來運作時,就容易培養出卓越的人際關係。
9.嚴格的愛,既是最艱難,也是最重要的愛
你能送人最棒的禮物就是成功的力量。給人奮鬥的機會,而不是給他們所拚搏的東西。
給予讚美容易,但無助於人的進步。指出人的錯誤和缺點(好讓他學習長進)則比較艱難且不受歡迎,但長期來說卻寶貴得多。雖然你所做的事會得到新進員工的感謝,但一般來說,他們起初都會難以了解。如果要有效,你就必須清楚而反覆的解釋背後的邏輯與關懷。
10.身為管理者,你的職務是要求取真相與實現卓越,而不是討好人
例如正確做法可能是開除某些人,用更好的人來代替,或是給他們不見得想要的職務。每個人的目標都必須是要求得最好的答案,而不是討好大部分人的答案。
(摘自《原則:生活與工作》👉購書去)
(繪本版《成功的原則》👉購書去)
成功的原則
Principles for Success
作者:瑞.達利歐 Ray Dalio
譯者:諶悠文
出版社:商業周刊
出版日期:2020/09/03
達利歐淬煉40年,價值1,500億美元的成功法變身繪本,助你實現想要的生活。👉立即購書
作者簡介
瑞.達利歐 Ray Dalio
☆全球最大避險基金公司:橋水基金創辦人、共同執行長暨共同董事會主席
☆華爾街史上最成功基金經理人之一
☆《時代週刊》世界百大影響力人物
☆《富比士》世界百大富豪、美國五十大慈善家
瑞‧達利歐是全球最大避險基金公司——橋水基金創始人、共同執行長暨共同董事會主席。他出身平凡中產階級家庭,白手起家,歷經艱難奮鬥,躋身全世界最成功人士之列。
他靠著本書概述的原則,把橋水基金打造成全美第五重要的私人公司(《財星》雜誌評選)。他也入選世界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時代週刊》),以及美國五十大慈善家(《富比士》雜誌)。他樂於分享這些原則,希望幫助讀者成功達成自己的人生目標。
(本書的版稅收入捐作公益)
書名:原則:生活和工作
作者:瑞.達利歐(Ray Dalio)
譯者:陳世杰、諶悠文、戴至中
出版社:商業周刊
出版日期:2018/04/10
作者簡介
☆全球最大避險基金公司:橋水基金創始人
☆華爾街史上最成功基金經理人之一
☆《時代週刊》世界百大影響力人物
☆《富比士》世界百大富豪
☆CIO》稱其為「投資界的賈伯斯」
☆全世界各大央行、金融機構高管必讀他的《每日觀察》報告
瑞.達利歐出身於紐約長島的平凡中產階級家庭,在1975年白手起家創辦橋水基金——如今成為全球最大避險基金公司,截至2017年底,旗下管理資產逾1,500億美元。
瑞.達利歐認為,自己的成功並非因為個人的特質,而是因為從失敗中淬煉出做人、做事的原則;無論個人或公司,都可以靠這些原則實現目標。不同於所有傳統管理書,《原則》闡述了達利歐的創新概念——極度真實、極度透明,以其為基礎的「創意擇優」和「可信度加權」的決策機制。書中500多條原則幫助所有想不斷進化的人——工作表現更好、團隊凝聚力更強、人際關係更深刻穩固。
本書特色
美國亞馬遜書店商管榜首、《紐約時報》暢銷榜首、中國亞馬遜書店商管榜首
比爾•蓋茲盛讚:「瑞.達利歐曾給我非常寶貴的指導和忠告,你在《原則》一書中都能找到。」
瑞.達利歐出身美國普通中產家庭,26歲時被投資公司炒魷魚,在自己的兩房公寓室白手起家創辦了橋水,並在接下來超過42年裡,把橋水打造成了獲《財星》(Fortune)雜誌評選為美國第五重要的私人公司。現在橋水管理資金超過1,500億美元,截至2015年年底,盈利超過450億美元。達利歐曾成功預測2008年金融危機,成為華爾街教父級大神。
一路以來,達利歐曾入選世界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時代》(Time)]與百大富豪[《富比世》(Forbes)],而且由於他獨特的投資原則改變了業界,《CIO》更稱他是「投資界的史蒂夫.賈伯斯」。
他是怎麼辦到的?靠的是「原則」!他從1982年看錯墨西哥債務危機、狠狠跌交的經驗中吸取教訓,提煉決策標準,日積月累,總結成一組「原則」,包含21條高層原則、139條中原則和365條分原則,涵蓋為人處事、公司管理兩大方面,是橋水的員工手冊,橋水依循進行日常管理,也是橋水成為全球最強避險基金的祕密。
瑞.達利歐認為,是原則造就他的事業的成功,對工作與人際關係的價值更是彌足珍貴,他決定不藏私,在2010年直接在橋水網站上公布簡略版原則,深受矚目,下載高達300多萬次,達利歐收到來自世界各地的感謝信,也決定付諸出版,分享更多讀者。
《原則》一書公開橋水屹立40多年的答案。一部分是達利歐的自傳,在他鮮活的個人故事中,回顧了他如何在1975年開創橋水,橋水內部的衝突,以及他職業生涯早年的失敗與奮戰;一部分是行動指南。內容從為人處世、理解現實到日常工作、企業管理,無論各行各業管理高層、中階主管、基層員工、一般大眾,只要想精進自我,它都能是一套帶你通往成功的秘笈。在達利歐指點下,你可以認識自己、了解現實:當現實考驗越大,你更能挺過,獲致非凡成功。舉凡著名的「極度真實、極度透明」、「可信度加權」的決策、「創意擇優」……所有成功的關鍵面向,處處都是洞見與啟發。這本匯集40多年智慧精華的書,就是華爾街大神達利歐最慷慨的禮物。
整理者:吳怡寬
September 08, 2020 at 04:11PM
https://ift.tt/3jYpb3l
有弱點,你應該高興!達利歐10原則教我的事 - 商業周刊
https://ift.tt/2ASXM1X
Bagikan Berita Ini
0 Response to "有弱點,你應該高興!達利歐10原則教我的事 - 商業周刊"
Post a Comment